在长辈的晚年生活里,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常披着“身体不适”“老糊涂”的外衣。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岳玲主任医师,用四则门诊故事揭开这些“伪装”。长辈的晚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料,更需要一份能“看见他们情绪”的心理守护。
③她的不舒服为什么总跟着说明书来?
周四下午的门诊,一位阿姨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凑过来问我:“医生,我发生了一件怪事”,她坐下后打开了话匣子,“吃了您开的这个药情绪好了一些,但肩膀还是不太舒服,去医院做了检查也没什么异常,有天我看了说明书不良反应里写着这个药可能会引起关节炎,从那之后,我感觉我的肩膀越发痛了,越吃这个药越感觉不舒服,您说这是什么怪事?难道是吃这个药引起的吗?”
听完阿姨的疑惑,我不禁笑了起来。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门诊病人中并不少见!于是,我转头对她说:“这可不是什么‘怪事’。要知道,我们的身心本就是一体的,情绪的变化确实会引发各种躯体反应。比如,有的人紧张会腹泻,有的人上台讲话容易心慌、手抖,还有的人心情不好会感觉胃口变差、四肢乏力。因此,我们的一些胃肠道不适、心脏不舒服、莫名的疼痛等,很可能都与情绪有关。您已经完善了各项检查,排除了由躯体疾病引起的肩膀疼痛,那么您的这种疼痛是一种‘躯体化症状’,这种症状是大脑内的神经递质紊乱所致的。因此,精神科药物是帮助我们缓解这些症状的,而非引发这些不适的根源。”
我们的大脑宛如一个高效的“总指挥部”,其中驻扎着一支精密协作的“管理团队”,专门负责调节我们的情绪、精力、睡眠和食欲等。这支团队的核心成员是几种关键的化学信使——神经递质,它们如同指令般传递着信息,确保系统平稳运行。然而,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不足、过度释放或功能紊乱时,就可能引发各种情绪问题,并进一步波及自主神经系统,这时我们便可能体验到一系列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例如头晕头痛、胸闷气短、胃痛胃胀、恶心呕吐或是莫名的肌肉疼痛等;许多人会首先怀疑是身体器官出了问题,从而辗转于各个科室反复检查,却常常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因此,当您或家人遇到这种难以解释的躯体困扰时,请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精神科药物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智能管理系统”的角色,它能够深入帮助大脑梳理和稳定这些紊乱的神经递质,从根源上改善情绪,那些躯体不适感通常都能随之缓解;实际临床中,绝大多数因此类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的难题也确实因此得到了解决。
门诊上还经常有患者问我:“医生,我吃了您开的药有一点点不舒服,这个药还能继续吃吗?”或者“医生,我看到药物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一大堆,我都要吓死了,这药我可不敢吃了”;面对这些问题,我通常会告诉他们:治疗过程中,部分的药物不良反应也许恰恰预示着“药物正在起效”,而这些不适通常是短暂的、且可以被管理的;说明书上的药物不良反应越长越详细,也并不代表这个药越危险,反而代表它足够科学且被充分了解;就好比买一个电器,随附的使用手册会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但这不意味着你使用时就一定会遇到这些问题。所以,无需因为出现一点点的服药后不适就自行停药,更不必因为看到药物说明书上罗列的众多不良反应而心生畏惧,甚至放弃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就能够迎来病情的显著改善。
因此,当您被躯体不适困扰,却又辗转查不出病因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是迈向好转的第一步;减少对药物说明书的过度解读,放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过度担忧,建立良好的医患同盟是最关键的一步。
本文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唐诗颀 岳玲证券配资开户网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