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的寒露,新民晚报《节气版·十万个为什么》邀请河蟹专家,探讨了“为啥大闸蟹只有‘西风响’了才好吃”的门道。事实上,螃蟹身上的秘密,可多了!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团队获悉,该校王成辉教授团队王军、侯鑫、陈晓雯等人,在国际期刊《基因组、蛋白组和生物信息学(GPB)》上发文,为各种绒螯蟹寻根问祖,破译中华绒螯蟹的“家族密码”。
【相关阅读】新民节气·寒露|蟹味上桌百味淡!为啥大闸蟹只有“西风响”了才好吃?
王成辉介绍,绒螯蟹属(Eriocheir)是东亚地区特有的经济甲壳动物类群,包含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三个主要物种。
中华绒螯蟹,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大闸蟹,自然分布于长江、黄河、辽河等水域,并已在国内实现大规模养殖;日本绒螯蟹主要自然分布于日本本岛;合浦绒螯蟹则分布于广西南流江流域。
“三者长相极为相似,以至于学术界和产业界长期以来对其‘家世背景’争论不休。”科研人员透露,“由于缺乏清晰的分子遗传证据,这个‘家族’的系谱一直扑朔迷离,制约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为揭开这一谜题,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展开了跨越大半个东亚的“寻亲之旅”。他们收集了绒螯蟹属的7个不同地理种群,共139个个体,运用综合表型性状评价与群体基因组学解析等手段,揭秘了绒螯蟹属的“族谱”。
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约1484万年前分化为两个物种。“分家”后,在绒螯蟹属的演化过程中,两种绒螯蟹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和杂交,分别产生了南方的合浦绒螯蟹和北方的北亚绒螯蟹两个杂交群体。后者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海参崴水域,处于野生状态。
其中合浦绒螯蟹在杂交后长期独立演化,形成了与亲本具有明显差异的表型和遗传特征,以及繁殖特点,比如一年性成熟,成为通过杂交形成的新物种。此外,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群体也演化出与当地生态环境高度适配的独特基因组结构与生态环境适应策略。
“研究首次通过基因组证据揭示了绒螯蟹属的‘家族系谱’,厘清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类地位;揭示了北亚俄罗斯绒螯蟹、我国东南闽江水系绒螯蟹等的杂交起源;证实杂交不仅推动了绒螯蟹属的物种形成,也促进了其地域扩散。”王军副教授告诉新民晚报记者,“同时,该研究还鉴定出了一系列与温度、繁殖等生态适应性相关的功能基因,为后续绒螯蟹的种质资源精准开发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右)与养殖户观察大闸蟹长势 摄影记者 徐程
王成辉教授曾培育出“江海21”大闸蟹品种,这是上海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良种。据他透露,目前上海良种覆盖率达90%,远超全国平均覆盖率。经过多年发展配资公司配资网站,上海大闸蟹养殖形成了“四足鼎立、两翼协同”的格局。其中,四足鼎立”指的是浦东、崇明、宝山、松江,青浦和金山则为“两翼”,共同打造“上海大闸蟹”产业增长极。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